浅析商品混凝土非荷载裂缝

网站编辑:浙江一舟建设管理有限公司 │ 发布时间:2008-08-07 

摘要:高温期间施工,商品混凝土的非荷载裂缝十分常见,针对施工中出现的相关问题,对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采取必要措施控制并减少裂缝。

关键字:商品混凝土 非荷载裂缝 控制

近年来,高温季节施工混凝土表面出现的裂缝越来越多, 很多项目都面临着或经历过这样的问题,也因为裂缝的产生而对商品混凝土质量等相关原因产生疑问,导致工程项目部与商品混凝土公司之间相互扯皮推诿。那么究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又怎样才能避免产生同样的问题呢?

一、非荷载裂缝产生的原因
为此笔者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翻阅过许多资料,并将商品混凝土非荷载裂缝的产生进行了以下几点归类:
1. 原材料因素:水泥质量指标的变更、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和外加剂的应用,砂石资源短缺引起的质量波动,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材料因素;
2. 施工工艺的特殊性:泵送施工技术的应用,对材料提出的高可泵性,从而要求流动性、高砂率、高浆骨比和较小的粗集料径,工艺的特殊性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间接因素;
3. 传统施工方法或管理因素:传统的混凝土浇筑方式和养护措施、超常规的施工进度要求,特别养护不及时和现场加水问题,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施工因素;施工单位及管理部门对非荷载裂缝成因及控制措施的事前关注不足,特别是理解上尚存在一定差距,指挥不当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管理因素。
4. 设计理论较少因素:非荷载裂缝控制的设计基础、设计理论缺少系统研究,从而缺少相应有效的设计措施,是导致混凝土裂缝增多的理论因素;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因分析
下面我们重点在对传统施工方法或管理因素造成的商品混凝土非荷载裂缝作重点探讨。
如果新拌混凝土表面泌水层的蒸发速率超过泌水速率,塑性收缩就可能快速发展,导致开裂。这也决定着养护的重要性:养护对防治塑性收缩裂缝起着关键作用,判断养护是否良好的标准:首先,必须有效控制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速率;其次,必须在初凝之前开始养护。
据美国ACI305建议:对泌水速率介于0.5~1.5㎏/㎡/h的普通混凝土,最大允许蒸发速率为1.0㎏/㎡/h。但对现在普通混凝土,特别是高强度高性能混凝土,水灰比小,同时掺有高细度粉灰、矿粉、化学外加剂等,泌水量小,在较小水分蒸发速率的环境下,比如0.2~0.7㎏/㎡/h,塑性收缩裂缝依然有可能出现。
泵送混凝土对环境因素的敏感性提高了。对于自拌混凝土适宜的环境条件,对于泵送混凝土来说可能就是恶劣环境。
防治泵送混凝土的塑性收缩裂缝,关键要对简单的养护方法和施工工艺有足够的重视,并严格执行。这些要求包括:良好的施工组织以避免先浇筑的混凝土得不到及时养护;采用合适的养护方法,比如塑料膜覆盖、喷雾(不是浇水)、养护剂;在适当时间重新抹压混凝土表面,控制振平速率和方向等等。
从以上种种原因分析,现代商品混凝土工业的发展给混凝土带来了不可避免的问题,使混凝土裂缝产生的时间大大提前,要减少混凝土的塑性收缩裂缝,关键还是要进行合理的施工工艺和养护方法。
然而,我质量技术部对现场施工长期跟踪情况来看,施工单位在实际操作时,完全依赖以往经验。主要表现为:收光过早,或只进行一次收光;没有及时进行养护,通常都是二十小时后(即第二天)才进行浇水养护,有的干脆就不进行养护;未能及时覆盖。

三、实践与结论
根据笔者通过对施工现场的长期跟踪总结并在实际工作中实施的经验与建议:
1. 混凝土收光,必须在混凝土临近终凝时前进行二、三次抹平。由于高温期间天气温度过高,混凝土浇筑后,当混凝土表面没有浮水时,手指压时表面软下部已初凝硬化,此时一定要进行最后一次收光,把出现的早期裂缝完全处理掉;完后应及时浇水(或喷水)养护,确保混凝土表面不缺水,并且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天。而不是二十小时后(或第二天)才进行浇水养护。有的工地担心这时浇水养护会让混凝土表面起皮或起砂,其实只是不用水直接冲洗混凝土表面,一般不会出现起皮或起砂现象。起皮或起砂是混凝土抹面太早且抹面次数过频造成的。因为混凝土裂缝是混凝土初凝前后就开始产生的,只有这时就保证混凝土表面的水分流失与内部泌水相当,就不会出现裂缝。
2. 另外一个可行的办法就是:当混凝土浇好后,马上进行人工压光,然后立即用塑料薄膜覆盖上,保证混凝土的内部水化热有足够的水分。到第二天揭去薄膜,现进行浇水养护,确保混凝土不产生裂缝(这样既省人力,又不用担心出现裂缝)。如果不能做到用薄膜覆盖,就是在上述混凝土进行二次收光后,采取草皮或麻袋覆盖,再浇水进行保湿养护,以防止光照下脱水过快。
综上所述,高温期商品混凝土施工出现的裂缝重点在正确的施工工艺和养护方法上。施工项目部应从自身做起,重新审视或者认识商品混凝土与传统自拌混凝土的区别。认真总结经验与教训,改进工艺方法,减少非荷载裂缝。同时商品混凝土公司在原材料、配合比等方面要下好功夫,努力改善商品混凝土的质量,从源头上把好第一道关。

作者:郭一名